[水球]這項運動,源起19世紀中期,當時是在湖中及河中比賽,和如今在游泳池裡競技的情況大不相同。有一段時間水球比賽中,允許人們以類似橄欖球方式擒抱與推撞,不過此方式危險性甚高,被美國在校園全面禁止。1880年之後蘇格蘭人們對比賽方式大幅改良,隨後在英國國協與歐洲大為流行。1900年,水球成為奧運比賽項目至今。
1932年至1956年,匈牙利在奧運水球大出鋒頭,在5屆奧運中拿下4面金牌,並在1964及1976都摘下金牌。奧運水球最著名的比賽之一,是1956年匈牙利對蘇聯的準決賽,當時在一片反共產主義的聲浪中,比賽備受關注,匈牙利最後精彩出擊,以4:0擊敗蘇聯隊,展現無比的實力。
本片即是在匈牙利水球男子隊伍參加1956年墨爾本奧運作為時空背景,透過水球隊員賽寶的視角與生活,帶領觀眾窺看匈牙利在蘇聯的統治下,失去了自由,引發了戰爭,以及人民受到統治後揭竿而起的[十月革命]。全片的真實在於當年蘇聯以坦克鎮壓匈牙利人的殘酷重現,事件與革命是真實的,水球比賽是真實的,而拼貼這兩者的則是以水球隊員與革命份子的愛情故事。
開頭與結尾的兩場水球比賽,恰好是戰爭的對比隱喻。開頭這場是被統治者的忍氣吞聲,蘇聯共產主義對匈牙利的壓迫,從開頭的比賽中顯露無遺,作弊已是小事,偏袒徇私,打壓他國,自以為是,老大哥的心態壓得匈牙利的水球隊奮力苦戰也難以成事,形勢比人強,只能打落門牙和血吞。運動場上沒有永遠的輸家與贏家。奧運場上見真章,片尾的水球比賽打得貨真價實,匈牙利在奧運勝了,卻在現實裡受盡戰火摧折,蘇聯以暴力粉碎一切抗爭,血流成河,屍首遍地。戰爭與比賽遙遙呼應,實際戰場上贏不了的,用自己的實力贏回來,即便只是一場水球比賽,仍要贏得扎實,仍要為自己的國家民族爭一口氣。
本片揭露的主旨仍是戰爭殘酷,在戰爭之下沒有誰是贏家,看著殘破的匈牙利,家破人亡,盡皆人子,徒增感慨。
浴水而戰,這一仗打著水球,爭得既是國家的榮耀,更是一個國家的自尊與驕傲!
彥達 2009.1.5
這一部2小時的電影.
認識一段歷史~匈牙利十月革命.1956奧林匹克水球暴力事件
認識一個國家~匈牙利
認識一項奧運比賽項目~水球
這就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電影.
戰爭是慘烈的.子彈是無情的.
不希望街頭被槍枝.坦克車霸佔.
不希望運動場上沾染暴力陰影.
追求自由是人類自古以來始終不變的理想.
雖然戰爭血腥的畫面看了讓人難受.
但也讓觀影者牢牢記住這段不能遺忘的歷史.
影片一開始,就以水球運動為場景,而這場競賽不僅只於水面上激戰,在水底下更是一場看不見的角力賽,就如影片中秘密警察、等不到的救援一樣,是一股隱藏的危險。這部片讓我們看到戰爭表面的衝突,也看到戰爭底層人的內在恐懼---不信任、期待與失望、理想與現實、家國大愛與個人小愛。到底戰爭是「因機槍而死」還是「為自由而死」,其實兩者都是事實,但戰火的無情更突顯了人的脆弱與無知。值得慶幸的事,導演片末安排奧運水球競賽匈牙利戰勝俄國,將戰場殺戮轉移到球賽上,使得這場為自由而戰的勇士獲得了情感上的轉移,或多或少在心裡的某個部分戰勝了蘇聯,減少這不平之戰的傷痛。
以50年代匈牙利民眾起義反對前蘇聯暴政的十月革命與1956年奧運水球暴力事件為故事背景,藉由男女主角的串連,讓我們從電影閱讀歷史的同時,也學習珍惜我們所擁有的自由與和平!
桑多.馬芮(Sandor Marai)
二十世紀中歐文學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匈牙利文壇瑰寶桑多‧馬芮(Sandor Marai)重新為人發現。馬芮一生困頓顛沛,遭共產黨迫害並摧毀所有作品後離開祖國,在外流亡四十一年,籍籍無名卻創作不輟,最後在八十八歲高齡以自殺畫上句點。這位在1930年代即以成名的作家,原本將湮沒於歷史的煙塵中,然而義大利出版家卡拉索(Roberto Calasso)1990年代中期在巴黎意外發現他的著作,一讀便知為大師級作品,立刻取得版權,陸續出版。代表作《餘燼》(Embers)在義大利、德國和匈牙利等國成為暢銷書,陸續翻譯成二十三國語言。
馬芮文風沉鬱如輓歌,質樸的文字裡蘊藏著千軍萬馬之勢。德國的文學批評家說,他與褚威格齊名,有些批評家指出,他與卡夫卡屬於同一等級。還有人說他的文風近似馬奎茲的魔幻寫實。1990年,馬芮獲頒匈牙利最高榮譽「科舒特獎」。馬芮的重新出土使得二十世紀文學世界的次序重新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