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名政治評論家 胡忠信先生
1956 年,二次大戰以後東西冷戰形勢進入引爆點,第二次中東戰火爆發,英法聯軍進佔蘇伊士運河,匈牙利意圖退出華沙公約組織,引發蘇聯坦克鎮壓平亂,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歐美強權坐視匈牙利受到壓制,承認蘇聯對東歐的操控權。正是在國際形勢不利的氛圍下,匈牙利人以肉身對抗大砲,以「莫洛托夫雞尾酒」反制坦克,其後果不問可知。
上帝關上大門,又開啟了機會之窗。匈牙利人在同年奧運會場決心反擊,匈牙利水球隊以四比零痛擊蘇聯隊,替受壓制的匈牙利人出了一口氣,也贏得世人的尊敬與讚賞。蘇聯獨裁者史達林曾大言不慚地說:「死一個人是悲劇,死十萬個人只不過是數據。」史達林用一個指令改變了戰後東歐命運,但匈牙利人卻在「後史達林時代」掌控自己的命運,雖然在戰場上屈辱而敗,但在奧運球場上卻扳回一城。
這部為紀念匈牙利抗暴50 週年而拍攝的史詩,正如原片名「榮耀之子」,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擊敗,匈牙利人的榮耀高歌,引來了世人的共鳴,我們唯有致上最高的崇敬,這就自由民主人權核心價值的永恆意義。「教皇是什麼,他有幾師的軍隊?」這是共產主義本能的反應,1917年列寧所發動的共產主義大革命,將俄國視為「人類實驗室」,但歷經72年的波折,東歐共產主義已成為塵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杜牧對政治權力傾頹的感嘆,何嘗不可運用在列寧、史達林的共產體制?透過對本片的聆賞,我們不免提出一個永恆的議題: 不管是烏托邦或解放性社會,生活在裡面的男男女女如果沒有自由表達意見的環境,那就不是一個好社會。
夾雜在列強體制下的匈牙利人在一隻鉛筆與一張紙的瓜分下被決定了命運,但他們深切體悟「人是自己命運的建築師」,他們放手一搏,政治抗爭是暫時頓挫了,但心靈自由卻在水球場獲得釋放,1956 年的「榮耀血戰」也因此埋下了1989 年「蘇東波」的革命火種。
「榮耀血戰」不僅是一部史詩電影,也充滿著人文關懷、歷史意識與前瞻願景,這一段與歷史對話的心靈旅程,足以淨化內心的煩慮,讓我們回顧過去,把握現在,瞻望未來,抱著希望、信心與愛心往前邁進!